首页 >> 快讯 >

【泉州“狮”话】晋江老街巷里的别样石敢当

2023-04-04 10:48:45 来源:泉州经济网

藏在墙面里最隐秘的石敢当

池店柴塔村发现的剑狮石敢当

立于路边的永和镇钱仓村剑狮石敢当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又凶又萌的吞口

这造型别致的石敢当已模糊了原来的模样

七层宝塔状石敢当

目前晋江最大的宝塔状石敢当

晋江安海镇石狮巷的石狮

东石镇造像奇特的石敢当

在泉州一些老街深巷,经常能见到石敢当。石敢当是闽南民居建筑中具有特殊意义的装饰物,被视为辟邪驱恶的吉祥物。石敢当不仅是平安的化身,也蕴藏着深厚的闽南文化底蕴和乡土精神。

作为石敢当的“铁粉”,平时对地方文史十分热爱的“80后”肖小俊闲暇时,常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走街串巷,寻访石敢当的身影,挖掘石敢当的故事。

近日,记者在他的带领下,见识到不少造型奇特、独具闽南特色的石敢当。

多样石敢当

深藏安海老城

肖小俊与小伙伴们目前寻找到的石敢当中,(立体)狮子雕刻形状与直接刻上“(泰山)石敢当”字样的石碑状最为常见,另外,还有浮屠式(宝塔状)、陀佛石刻、八卦图案的形状,也有兽首浅浮雕形状,或素面无纹……

他们走了很多地方,其中,在安海老城,找到了最多的石敢当。“安海老城因保留着明清时期‘九围十八埔廿四境三十六巷’的格局,巷弄遍布,几乎每个拐角和丁字路口的古厝墙壁上,都立有石敢当,是泉州市目前石敢当数量众多、种类较齐全的城镇。”肖小俊说。

这些深藏在街巷中的石敢当,材质迥异、年代不同、造型各异,虽然它们不言不语,但仅仅是对着它们,仿佛就能听见很多故事。

在肖小俊找到的石敢当中,最小最隐秘的要数藏在安海大巷正对冲民居的一个古柜台下的那尊。这只若隐若现的青石小狮子,憨态狮头被岁月模糊了模样,咧着嘴,隐于一面土墙里,约成人的巴掌大,如果不仔细看就错过了。

安海最有名的石敢当,要数原安海三里街石狮巷口、如今迁移到石井书院的那尊,它是安海狮形石敢当中的“网红”。青石雕就的它,雕工细腻,张牙舞爪,看上去萌凶萌凶的,旧城改造时,被有心人移迁到石井书院保存了下来。

奇特的剑狮与吞口

在晋江永和钱仓村进行田野调查时,肖小俊发现了一尊特别的石敢当造像。“第一眼看以为是普通的石敢当,但观察后发现,石碑上只刻有狮面,狮口中还衔着一把剑,下方刻有一面八卦镜,很特别。”肖小俊当时询问了当地居民,但无人知晓它的来历,便先拍照保存起来。

后来他在一公众号上看到福州大学当代闽台文化研究所特约研究员、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理事林鸿东介绍剑狮的文章,方知那尊石敢当为剑狮石敢当,属于闽南剑狮里的一种,民间俗称“狮咬剑”。

据悉,闽南剑狮由狮面、剑、八卦或者“王”字组合而成,实质上是佛、道等多种文化相融合的产物。剑狮或刻在墙壁上,或挂于门楣上,民间认为它有守护家园平安的作用。但由于历史原因,如今闽南剑狮只在乡村零星发现。

肖小俊想起之前在安海发现的两尊造像比较特别的狮面石敢当,类似剑狮,便约林鸿东一同前往踏勘。这两尊石敢当,一尊镶嵌在施厝巷一墙面里,另一尊存放于石井书院内,两尊石敢当均狮面獠牙外露、吐舌、怒目,但口中没有衔宝剑。

林鸿东认真辨认后表示,这应该是“吞口”,且这是他首次在闽南地区看到的狮面吞口。据他介绍,獠牙、阔嘴、大鼻、瞪眼、耳较大,是吞口的基本特征,其中狮面舌头伸出来是最大的特征。在当地,他们没有问到准确的来历传说。林鸿东推测,这两尊或与西南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很可能就是闽南版的吞口。

此外,东石镇老街附近的一尊石敢当,也是个未解之谜。“最初是先看到照片,觉得造像非常特别,似人像似狮面似鱼,四足或手护于胸前,身体中间隐约刻有‘王’字,也是无人知晓具体渊源。”肖小俊说,后来主人担心丢失便收藏了起来。

罕见的宝塔形石敢当

除了常见的狮形石敢当,晋江城乡还有多座宝塔形石敢当,林鸿东表示,这种样式的石敢当比较少见,肖小俊在安海古城三十六巷中的大巷里找到了目前晋江市体型最大的宝塔形石敢当。

在大巷中段,记者一眼就看到了一尊宝塔形石敢当。它镶嵌在一面对着路冲的房屋墙面上,有3米多高,共7层,由十多块石刻组合而成,上有葫芦塔塔刹,层层塔檐翘起,塔层中间自上而下刻着“佛永安宝塔”。

肖小俊告诉记者,在这些屈指可数的宝塔状石刻中,沿袭了浮屠的构造和级数,由几块石刻拼成或一块石头雕就,塔身刻“永安宝塔”“佛永安宝塔”或“南无阿弥陀佛”等字样,塔基座上有威严的老虎或狮子头浮雕。

林鸿东告诉记者,在他多年的实地采风中,见过的石敢当有百来种样式,安海宝塔形石刻是属于比较少见的,这可能跟安海的白塔有关。

除了大巷里的“佛永安宝塔”外,该镇黄墩东洋桥头的东桥宫两侧以及后库桔子巷口、培基小学前等处,也都能看到这类石敢当的身影。

形式多样的 闽南祈福民俗

林鸿东介绍,石敢当作为民间十二种制煞名号之一,文献记载最早的石敢当实物,是宋代出土的唐代石敢当。宋人王象之的《舆与纪胜》及《莆田县志》都记述了宋代庆历年间福建省莆田县出土唐代大历五年石敢当石铭一事。延至明清以后,石敢当已遍布中国大多数城乡地区。“莆田古代与泉州曾为一郡,且风俗接近,可推论泉州石敢当民俗很可能唐代就有了。”

石敢当的来历有很多不同的传说,林鸿东认为,基于民俗学,主要归于古代人对石头的原始崇拜。古人认为石头拥有各种神秘的力量,用石敢当可以镇邪。“石敢当,当,挡也,可挡一切煞气。”在长年实地田野调查中,他认为,“石敢当就像一张纸,跟辟煞有关的字、符号都可以结合起来,不拘一格。”这也反映出闽南自古就有通过各种形式祈福的民俗。

肖小俊认为,石敢当体现的是一种祈福文化,一种融入百姓日常生活、接地气的草根文化。

遗憾的是,由于旧街区的拆迁改造等原因,石敢当慢慢变少,关于石敢当的民俗也逐渐消逝。探寻石敢当多年的肖小俊告诉记者,早年发现的一些石敢当,如今不少已丢失或损毁了。民俗专家王涌坚也表示,按照民间信仰习俗,古时竖“石敢当”要遵循特定的时间和规矩,须择冬至后的甲辰、丙辰、戊辰、庚辰、壬辰、甲寅、丙寅、戊寅、庚寅、壬寅这十天安置,如今这些民俗几乎已经荡然无存了。

标签: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  2015-2022 人人创投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18023326号-36   联系邮箱:8557298@qq.com

返回顶部